采风-巴州
2016年7月18日,佳能(中国)和新疆日报社主办、新疆都市报承办的“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新疆站邂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用影像记录人文风情,用快门传承非遗文化。新鲜出炉的采风成果奉上,用影像盛宴喂饱你的眼睛(摄影师:谢超)。
绚丽璀璨的赛乃姆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民间原生态音乐舞蹈。库尔勒赛乃姆地域特色鲜明,表演者自由发挥,动作潇洒利落。歌词灵感源于生活,用以表达内心情感,节奏鲜明,歌唱了当地人的美好愿景。
为了迎接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采风团,在和什力克乡,热情好客的当地人特意将“第四届库尔勒赛乃姆传统歌舞”大赛推迟至19日。巴州摄影家协会会员范才元老师说:“ 第一次观看完整的赛乃姆,实在是震撼,真正感受到了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采风团有幸在文化庭院采访到库尔勒赛乃姆第九代传承人——毛依东老爷爷。这位老先生致力于赛乃姆的传承事业,免费开办培训班,已培育了300余名学生。在当地,像老先生这样的民间艺人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赛乃姆走向世界!
庄严震撼的罗布淖尔博物馆
尉犁县的罗布淖尔博物馆展示了尉犁各族人民的繁衍过程和历史遗迹。在这里,既展示了维吾尔族的各类生活用品,还有罗布荒原上的细石器,也能看到营盘聚落遗址。此处还收藏了1160米长的“帕拉孜”,这块帕拉孜曾被用来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宁静无争的罗布人村寨
罗布人是维吾尔族的一个支系,因在罗布泊岸边生活而得名。中国最大的沙漠、最长的内陆河、最大的绿色走廊和丝绸之路在罗布人村寨交汇,形成黄金品质的天然景观。罗布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胡杨、芦苇和红柳搭建房屋,保持着最原始的风俗习惯,是崇拜太阳神的部落。因这里位置偏僻,当地人与世无争,豁达豪放,所以村里有很多长寿老人。
这里的歌舞艺术堪称沙漠中的精髓,比如极富生活气息的做饭舞。做饭舞模仿了做拉面的全过程,包括洗手、和面、切面脐子、拉面等,淋漓尽致表现出罗布人款待客人的情景。
狮子舞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仿兽舞蹈中的瑰宝,最奇特的是历史记载中那里并没有狮子,罗布人却把狮子的一招一式表现得惟妙惟肖,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蒙古风情浓郁的乌图阿热勒村
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的乌图阿热勒村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居民95%为蒙古族,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和硕特部落民俗。
米代是国家级蒙古族刺绣技艺传承人,而新疆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蒙古族刺绣技艺、蒙古族祝赞词、萨吾尔登舞蹈等4个项目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风团欣赏了蒙古长调、祝赞词、萨吾尔登舞蹈等精彩节目。穿着传统服装的居民步伐轻盈,欢快有力,世代传承着浓郁独特的民俗文化。
新疆日报社摄影部副主任于雷老师说:“巴州是古丝路重要通道,孕育了悠久的丝路文化,传统民俗在当代也有了新的体现。通过此次采风,我们感受到了巴州最浓厚的文化底蕴。”
坚持文化传承的阿勒奇民族工艺有限公司
博湖县的阿勒奇民族工艺有限公司依托博斯腾湖的芦苇资源,制作出售芦苇画,芦苇画需通过选材、浸泡、剖开、压平、打毛、上色等多道工序方可制成。
此地展示了丝绸之路主题的芦苇画,16.8米长,1.7米宽,彩板画和芦苇工艺相结合,全场工人制作近10个月,讲述了丝绸之路上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幅画,足以看出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这里还展示了大量的蒙古族服饰。设计师在原有服装的基础上进行时代创新,增添时尚元素,旨在让更多人接受传统服饰。
此处引进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的手工地毯编织技术,沿用千百年前传统古老的制作技艺,费时费力。两个人合作,完成每平方米的地毯仍需花费一个星期,极其考验艺人能力。
风景秀丽的博斯腾湖阿洪口(莲海世界)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有许多海边风景,被誉为“世外桃源”,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莲海世界(阿洪口)位于博斯腾湖景区西南角,拥有我国最大的野生睡莲群。芦苇、睡莲相映成景,高山沙漠清晰可见,书写塞外江南的别样情怀。
永宁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下岔河村
在永宁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下岔河村,采风团了解了回民历史,并欣赏了花儿表演。花儿,又称山曲,多代表男女间的爱情及亲朋间的思念。民间艺人用原生态原创歌曲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儿艺术第四代传承人韩永明先生等人现场表演,曲调丰富,具有极强穿透力。
独具特色的回民美食
在下岔河村,采风团品尝了回民最具特色的小吃。果碟,盖碗茶已备好,而喝盖碗茶的方式更是特别。“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越冲泡,甜味越明显。
回族特色经典名吃——九碗三行子不得不说。“九碗三行子”是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去掉中间的菜,细看是“回”字,而九在回族人心目中最为吉祥。一道菜,涵盖了最朴实的愿望:天下太平。
如诗如画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巴音布鲁克蒙语意为“富饶的泉水”,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著名的开都河就流经于此。曲折如丝带的开都河蜿蜒流淌,勾勒出此地最具盛名的九曲十八弯。
傍晚时分,夕阳将河水染成金黄色,染红天空。虽历经颠簸,被蚊子猛烈攻击,但此刻,在场的人只顾举起相机定格美景,忘记疲劳,与九曲十八弯进行来自心灵的促膝长谈。
夜晚,采风团生起篝火,在圆月和星星点点中享受草原的宁静辽阔。有些摄影师拍摄了一整晚的星空,一夜未眠,敬业精神让人感动。
清晨的九曲十八弯,从朝霞翻滚到亮起鱼肚白,然后阳光慢慢铺满整个天际,整个画卷的演变短短几分钟,让各位老师不舍得挪开眼睛,只想把美景刻在心中。
移动的寺庙-巴润寺
巴润寺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东归时幸存的寺庙之一,也是草原上最后的“移动的寺庙“。2008年7月因年久失修和为方便信徒教众,巴润寺请高僧重新选址。2011年8月,新建寺庙竣工。由此,巴润寺结束了在蒙古包里的佛堂随季节搬迁的历史。
此次采风不仅受到巴州党委宣传部和各县市党委宣传部、巴州当地媒体的热情款待,还受到了各位摄影老师的专业支持。大家的付出,让感动常在成为了每个人的口号!
第一次参加活动的马斌元老师说:“一路走来,我对丝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他们值得敬佩!“
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在华夏第一大州融合,独特的民族风情无比动人。大家用脚步衡量壮美风光,用影像铭刻丝路历史遗迹。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